中国上下五千年,历史悠久,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我们无需通过国际的认证来证明端午节是中国的,毕竟它已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,也无需埋个陶瓷罐来延伸国家的历史,毕竟还有几个国家的历史能长过中国呢?及此,对于文化,我们又有何不自信?但是,我们自信吗?单就论我们对待语文与英语这两门学科的态度,相较于语文,多数人都会把时间花在英语上。这其中不乏有英语太差,必须多花时间的,但也有些人是太过忽视语文,认为对于语文,它只是一种交流工具,那么身为中国人的我们,又怎么不会中国话呢?这还需要学习吗?有人说学好英语是为了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,那么,学好语文有何尝不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?
近些年,不知从何地流入到中国的洋节愈加热闹起来,倒是国内的本土节日愈加“冷淡”,失去了旧时的红火与温暖。当热,在这地位的转变之间,商家的各种促销活动起到了不小的作用,但这决定着地位的至关因素真的只是商家活动吗?那么,为何被誉为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——婚礼,也是用着西方的形式,在上帝的见证下完成?这是西方的神已踏足到了玉皇大帝的天庭了?或许,没有人会想到这一点,是因为婚纱美,婚礼庄严神圣,形式洋气。但无论是何种形式,我们所看到的是国外的文化已逐步的侵入了我们的生活中,倒是在中国扎根数千年的“国产”越来越脱离我们的生活。这些能说我们是对文化的不自信吗?究其原因,又是为何?追溯历史,泱泱大国,地广物博,受到周边邦国的朝拜进贡……但自1840年以后,割地,赔款,签条约……在张宏杰《中国人的性格历程》中曾写到过自1840年以后,尤其是甲午之战之后,天朝的惨败,重创了国人的自信心。一百多年来,一直有知识分子在反思中国的原因,大多数人的结论是我们的国民性有问题,最后把矛头指向我们老祖宗的文化。
严复批评我国民众“弱而愚”,提出要通过改良教育来改善民智(“开民智”)。 梁启超认为国家的衰弱在于“民之愚”,在于“不读万国之书,不知万国之事”。他尖锐地批评了中国人的“奴性”,提出了“维新我民”的口号。 当然,对“国民性批判”最有分量、影响最大,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位,要算鲁迅。他强烈地批判中国传统,甚至主张青年人不要读中国书。 五四那一代人,举起“打倒孔家店”的旗子。到了“文革”时期,全民“破四旧”……海峡对岸也同声合奏,柏杨痛斥“丑陋的中国人”的“酱缸文化”,在两岸都引起巨大回响。 可以说,百年来,对国民性的批判一直没有中断过,这股反传统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传统。的确,中国的文化中含有一些迷信色彩,但西方文化就没有吗?但经历百年战争的中国人来说,战火的痛打,更让他们追崇“强者”,追崇“强者”的文化,也忘了,“强者”的手里的枪炮,发现新大陆的指南针,科学家探索真理的纸稿,最初的最初却来自于中国。再者,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,我们所接触到的文化也越来越多样化。那么对文化的选择也就多了,比起我们沿用了上千年的“老”文化,更多的人对新文化产生了好奇,渐渐的用人也就多了。并且,中国这些年来,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的经济,搞中国现代化建设,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。
所谓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因而国外的文化也被以各种形式传入中国,尤其是娱乐行业的发展,让传播更加的迅速有效。种种原因,也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。但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,中国在国际地位的上升,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也渐渐自信起来。近些年来,什么字词大会,成语大会,诗词大会的层出不穷,可以看出,国家越来越重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,并且,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,我们也越来越能体会到我国文化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