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了一年中最令考生们头疼的一个季节。报考志愿困扰了很多人无数年的问题,最近我的朋友也遇到了。她辗转不定的要我帮她挑选了很多个,但是最后还是被她一个个的否定。到底是为什么呢,我也充满了疑惑。然而,当我看到了她自己的选择,我终于明白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高考完了以后,成绩也出来啦。她是比我低一届的同学,看到了她的成绩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。安慰她好好想想报个好一点的学校,也不会太亏的。她倒是特别的放的开,也没什么担忧的,似乎一场考试结束了她所有的辛苦。一天到晚,总是能在她的朋友圈里看到她四处去玩的照片。当时觉得,也许不是所有人都和当年的我一样去担心的要死似的,或许她早就想好了吧。就这样我就放轻松看着我应该看的书,闲着没事,顺便想想 她能报哪些学校。
后来我帮她挑选心理学这个专业,她觉得就业不好。管理学吧她觉得太难了。到了报志愿的那天,她问我可不可以用我的电脑帮她报一下。回想起那年我也是很辛苦的找人帮我报一个志愿,最后还是母校的两个老师用他们的电脑帮我报了。所以我知道这很不好找,告诉她,“一切都想好了就告诉我,我帮你报。”她很高兴的给了我她的选择。当我看到了那张纸上整整齐齐的排列着的一行学校和专业,感觉看到了我当年,也似乎有了点好笑。所有的专业不是会计就是财务,或者还有一些医学的专业。我知道她仍然是没有目标的,这些东西如果说是她的志愿,不如说是家人的心愿。有些学校她只报了三个专业,当我看到后面的专业,也就明白了她为什么没有选择。后面是学前教育和助产,似乎是觉得这样的专业有点低人一等吧。
后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还有这样的想法呢?职业怎么可能会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呢。难道说农民就都是低人一等?市长县长就是上层社会高人一等了?社会进步了,然而教育的思想却依旧停留在上个世纪。每个人做的职业只是他生存的必要工具,或者当他有能力的时候去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支撑而已,为何我的家人希望我可以以一个职业而生存一生呢?难道孩子就不该挑选她自己喜欢的专业吗?在农村,尤其是西北这样的农村。人的思想更加的封闭,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,当今年的暴雨冲毁了家园的时候,人们不是答应政府的搬迁倡议,而是自己要在原来的危房之上重建家园。很多孩子宁愿留在家乡上一个普通的学校,也不愿意去东部地区上一个好的大学。一代又一代守着固有的天地活下去,想法也就这样深下去。
什么是有用的?什么是没用的?如果说学习会计或者金融学就是有用的?那厨师不是更有用吗。然而我想他们只是想拥有一种认同感,得到别人的认同。认为你在政府部门上班,每个月拿着3000快钱的工资,就是有用的人。如果是一个商人,每个月拿着几十万几百万的钱,即便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分钱一分钱的挣来的,他们也认为这是坑蒙拐骗。为何西部地区不会富裕,或许正是如此吧。对于一些职业存在着偏见,他们不会去做的。
看着她的志愿单,我知道既然你已经选择了,我就没有任何的权利去反对。我认认真真的按照她的说法帮她报了,或许她有一天想通了会后悔,但是她知道了:人要相信自己的选择,别人的经验永远都是扯淡。